我叫潘晓,2010年中国人民大学博士毕业后到经济管理学院商务信息系任教,至今已有6个年头。在青春非常重要的6个年头里,自我感觉收获了很多:一次出国1年的学习经历,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的研究项目,石家庄市青年拔尖人才和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三层)的荣誉称号,还有一个快5岁的健康快乐的儿子。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学校和学院领导、同事的支持和鼓励,离不开家人的理解和关心。 

    入职6年来,从学生到教师的转变,在成为优秀教师的路上,不断摸索,不断前行。虽然至今我仍在路上,路很长,略显坎坷,但自己仍在探索尝试,努力向着自己心中的目标追赶着。在此特别感谢学校和学院领导给我的机会,给我足够宽容的环境,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让我自由成长。

一、潜心教学,以爱心诚意对待学生

     做为一名教师,到底教学该使几分力?是每一位新入职老师在工作1-2年间大都会遇到的困惑。有人说,“在这个看重科研的年代,上课,已经成为不重要的“良心活儿”。教学使上三分力,和评职称挂钩,才是安身立命的法宝”。然而,本科教育一直是我们铁大骄傲的地方。入职至今,受老教师、老教授的影响,一直把教学和科研并列放在第一位。著名科学家钱伟长曾指出,“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我个人认同这样的看法:既不能“浮于”教学而忽略科研,也不能“沉于”科研而抛弃教学,更不能在面临双重压力时一味的抱怨迷茫。

     我的目标是做一名研究型教师(当然,还在努力的路上),寻找教学与科研的内在联系,并将这种“联系”落实于日常教学研究工作中。 在教学中,融入科研,将科研变成教学的源头活水。受科研思维的影响,在课堂中更注重“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在《数据结构》课程的讲解中,将计算机科学的思想方法贯穿全课,以寻找问题、提出问题、靠人解决(自己解决)、程序解决的思路由表及里、从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让学生体会计算机能解决什么问题,更重要的是理解计算机不能解决什么问题。在开课第一天,会给学生提出计算机中经典的“多叉路口交通灯管理问题”。让学生首先自己思考 “设计几盏交通灯并说明原因”。在学生的解决思路中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发现该问题的重点在于寻找冲突路线,进而以数学中的图形式化表示该问题,最后通过具体的交叉路口示例,运行经典着色算法,让学生初步体会算法之美、之妙,培养对专业课的兴趣。

    在《数据库系统概论》的课程中,我喜欢从问题的起源讲起,追本溯源,让学生了解一个问题的昨天、今天、甚至展望探究它的未来。如在数据管理发展史中贯穿数据库系统发展史,向学生介绍关系数据库之父——E.F.Codd的生平,向学生讲解“IBM在坐拥关系数据库之父的情况下,如何错失了开发和推广关系数据库产品的良机,以致Oracle公司异军突起。希望这种追本溯源的讲课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对科研的兴趣,以及一种学术敏锐度。通过科学发展的历史体会什么东西是有潜力的,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希望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有所借鉴。

    在《大型数据库开发与管理》的教学中,借鉴科研学术讨论会的形式,以学生授课的方式进行教学,将课程分为学生备课、授课、提问、教师总结、不定时小测和大测几个阶段。通过学生备课让学生把相关知识理解的更深入,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学生授课,锻炼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和临场发挥能力;通过设置找“茬”学生提问,调动了听课学生积极性,增加了备课学生的责任心;通过教师总结,查漏补缺、拎出知识大纲、突出重点、释疑;通过不定时小测和大测,变相考勤,同时对学过内容进行检测,避免学生只关注自己讲解的内容,对其他同学的知识不重视等问题。这种互动式学生授课模式在2013年获得了我校“课堂教学改革奖”二等奖。获奖之后,这种教学模式的改革依然在继续并坚持至今。

    无论课上课下,我都用平等的态度、亲和的语言、尊重和理解的心态,与课堂的每一位同学交流。我总在想,怎样才能通过短短1-2门课在学生4年的大学生涯中留下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而这种印象不仅仅是上课爱提问、爱点名、考试爱抓人等特点?当然,这于我还是一项开放性的课题。

二、投入科研,以严谨作风引领学生。

做为一名导师,我以严谨的作风以身作则引领本科和研究生进入学术的殿堂。做为导师,以身作则,无论寒暑假、有课没课、几乎全天候泡在办公室。世人都以为,大学老师很清闲,除了法定假日,还有两个寒暑假。但世人不知,大学教师的工作是没有下班概念的,只有在家和在办公室的区别。教学和科研背后需要大量的隐性时间。科研需要的隐形时间更多,必须持久的大量阅读、无时不刻的思考和写作。世人艳羡的寒暑假包括周六日除了完成研究的相关实验工作外,还要多次参加国内乃至国际重要学术会议,与领域专家交流,了解学术前沿和研究动态。当然,这也得益于我院领导一直对教师参加学术会议的经费支持和鼓励分不开。

    就研究生而言,实话讲,在经济管理学院,跟我读研究生的同学是比较辛苦的。由于我的研究生,本科就是我校学生。他们的研究工作,从本科毕业的暑假就开始了。当上外校研究生的学生都在享受本科最后一个暑假的时候,我的学生在毕业的暑假坐在找来的房子里编码做实验,或者汗流浃背的背着笔记本到办公室里与我讨论论文。研究生期间,每周还要被抓到办公室1-2次,汇报工作、谈研究进展。这一过程并没有因为学生一年级有课,我出国学习等原因中断。

    面对我校研究生资源紧张的问题,努力从本科生中挖掘好的苗子,引领其进行科学研究工作。我校本科生与清华北大不同,很多本科生没有科研意识,不了解科研为何物。但好的方面是,我系部分学生求知欲强。针对有志于在国内读研的同学,我采用主动出击引领其进入实验室。利用我和学生的课余时间,弥补他们专业课知识的不足,学习《数据挖掘》等经典著作,逐行逐句地教他们读英文科技文献、手把手带领他们做课题汇报。记得今年暑假,因为我们系空调坏了,我和学生在办公室开门讨论。结果,由于我和几个女生讨论过于激烈(大家知道一个女生顶500只鸭子,我们组有几个女生),引来了办公室主任到我系的“关怀”:他以为我系老师发生争执在吵架。经过这样的培养训练,虽然不敢讲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多少的提高,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口述表达能力确有明显改善。一个学生告诉我,她现在思考问题的方式都不一样了。

    无论研究生和本科生,我都为他们在校期间提供了参加学术相关会议的机会。比如为主持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的学生提供去中国人民大学参加暑期大数据夏令营的机会,让学生参加在深圳召开的全国数据库会议等。为研究生提供由计算机学会组织的《学科前沿讲习班》、去澳门参加Web信息管理国际会议等。通过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开拓学生眼界。让学生了解科学家的科研经历,给学生树立一个标杆,起激励作用。同时让学生了解一些科学前沿的动态,希望可以对他们的学习和研究有启发。        

三、做好服务,以责任之心勇挑重担。

做为一名新鲜出炉的系主任,我于2016年暑假临危受命承担了系里的相关管理工作。做为我系最年轻的教师,要感谢学院领导的信任和提拔,也要感谢系里老师的理解和支持。在接受这一挑战性工作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做了一个名为“如何成为大神”的小册子。做该册子的初衷是:我系学生毕业后从事技术相关工作,毕业就业率也一直不错。但学生在1年级仅接触一门专业课的前提下,到2年级的时候总感觉迷茫。到3年级或4年级反过味儿的时候,想好好学习为时已晚。为解决此问题,我召集4个年级2个专业学生,分别对自己的过去进行总结,对未来进行规划。尤其是从大四已毕业的学生中,挑出了几位年薪过10万的同学以及考上研究生的同学为范本,让他们以过来人的身份为学弟学妹分享四年的得失。以学生的角度,讲解应该如何更有意义的度过大学四年。该册子正在进行后期制作,马上就要出炉了。

    此外,为了结合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迎合就业市场需求。我们系还与辅导员老师合作,为学生组织第二课堂。在第二课堂中,为学生设计了偏动手能力的学习内容、提高内功偏理论的学习内容、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内容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目标,未来是考研还是工作,甚至对技术不感兴趣,也可以找到相应的兴趣小组。通过这种形式,更有效地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扩大学生知识面、增加班级学习氛围。做为老师,当然需要牺牲更多的时间,对学生加以专业指导,有针对性的培养有潜力能力强的学生。当然,这项工作仍处于试运行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最后,我想说:我们这代70和80后被社会称为青椒,贴着“夹心层”“不上不下”“境遇尴尬”的标签。我们这些青椒,要忙着备课、上课、申请课题、发表论文、报销发票、努力混进学术圈、照顾孩子。作为女同志,在教师、妈妈、妻子、女儿等角色中不停切换,恨不得把每天24小时变成48小时。尤其在照顾孩子方面,妈妈和爸爸真的不同。请允许我,代表我们女青椒说,我们真的很累。在不同的角色转换中也不总是得心应手,也不是总能做到无缝切换。但我们中的很多人依然工作在教育、教学、科研第一线,恪尽职守,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为人师表,积极践行学校“三育人”工作。我们希望在平凡的工作中,以高度的责任心、朴实的言行,认真履行一位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对得起学校的栽培、对得起学院的支持、对得起学生的信赖、对得起那个未来也将成为学生的——我的孩子。